close
延續前面所提到的老舍,他在「大明湖之春」一文中也提到了他對這座黃河流域裡少有的湖泊的看法。都說物以稀為貴,但老舍好像太決絕了些「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這是他對大明湖最一開始的想法。 我不能不說情由可原,走進大明湖公園,湖域倒不如湖中的「小島」來的寬廣,國文課本「明湖居聽書」右下角的小插圖,我曾想像能夠把手一伸,就摔入那樣的湖光山色裡面,但今天我很合邏輯的搭了飛機、遊覽車一路過來,小小的插圖非常的正確,大明湖真的沒有很大。

一群人上了遊湖的畫舫(吃柴油的),畫過深沉的湖水,當天的烈日完全照不進深深的湖底,為什麼湖那麼深?我覺得這樣的地點才足以埋藏中國文壇絢麗的寶藏。「歷下亭聯」、「鐵公祠聯」、「老殘遊記」乃至於剛剛提到的「大明湖之春」,無一不是貫穿中國五千的無盡竹簡中的紅色棉線。我生不逢時,無法親身閱覽這部沉重的書卷,僅能試著拉拉這條線,看它能否為我動搖絲毫。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現在它才出場,是為了要好好的鋪陳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風景。那天不巧,我對荷花毫無印象,畢竟植物園就有很多,倒是為明湖公園的柳樹,我準備了些筆墨要好好的記在自己心中宮廷的史冊上。「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我到的時候卻是烈日高照,曬得我無法抬頭,只能低頭去注意柳條的撩撥,掃過平靜的湖面,一遍、兩遍、三遍,掃不淨的是柴油船掃過的足跡,柳枝軟而不輕,柳葉質韌而細,透著近似竹葉的綠,一株一株的立於湖邊,像似低頭工作的清道夫,自顧自的清掃著,讓來訪的古聖先賢還能夠認出此情此景就是當時那個人文薈萃的大明湖。烈日依舊,溽暑蒸蒸,我卻興起了一股曲中折柳故園情,但似乎不是自己的島國故鄉,而是想回到這個地點的,那個時代。「不見此亭當日古,卻逢名士一時多。」明末是這個情形,那2008年呢?恐怕更少了些什麼。


歷下亭旁有賣冰糖蓮子,或許剛剛的情緒應該在此才合適,但這兒外觀是座從古典小說裡搬來的一棟古厝,裡頭卻是在台灣己乎消失的「柑仔店」,很奇怪的文化錯置,跟冰糖蓮子裡早該融化卻又沒融化的冰糖一樣怪,總之是喝了一碗,也沒撞見杜甫在此小憩,我來的太晚了。走出此店,剛剛好可以看到一座座的「小島」札實的根著在湖上,面積都不小,所以沒有南國小島的那種飄逸,導遊說遊客印象裡的明湖真的還不夠大,所以後邊那些本來該種荷花的地方都被拔掉了,得再挖的大點兒,深點兒。

【豆知識:歷下亭名聯也不是真的是對聯,而是一首詩的節錄,在此特別加註:東藩駐皂蓋,北渚凌青荷。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雲山已發興,玉佩仍當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湧波。蘊真愜所遇,落日將如何!貴賤俱物役,從公難重過。(杜甫:陪李北海宴歷下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picarr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